柯文哲說,房價震盪,會衝擊有房者權益,所以打房無法實踐居住正義。這項觀點,引發軒然大波,不少人要求柯「不能不打房」,甚至期待政府要打到腰斬;問題是,就算房價打5折,22K 的新鮮人就能入住帝寶?所以,這種期待房市崩盤的心態,多數成分只為造成有房者的痛苦。這種以製造社會階級對立的居住正義,不是正義。
整體而言,大台北地區房價,自2003年SARS爆發後,一路呈現上揚格局,直到近期才逐漸停滯;換言之,以北市房屋自有率逾7成比例來說,過去12年,多數北市民的資產,都隨房價走勢攀升。因此,政府在思索打房關刀是否要揮下,必然得思考是否真要拿7成民眾的資產縮水來當祭品。
尤其,全球沒有任何國家,是從金字塔最上方1%,到最底端的99%,都能買得起房子。因此,所謂居住正義,從來就不該是追求「人人能買房」。
不可諱言的是,台灣人「有土斯有財」的觀念根深蒂固,租屋者想買房的慾望,從來就不會因為房價太高而減少。因此,當辛勤工作數十年後,若還依舊買不起,相對被剝削感累積到一定程度,勢必會衍生成社會問題。
所以,如何在不衝擊既有房產者權益的前提下,提供「多數人」都買得起的房子,這的確是政府該做的事。
只是,北市地狹人稠,土地取得不易,興建成本極高,北市府在財政及現實環境考量下,不可能有條件推出這項政策。因此,如何與周邊縣市,包括新北市、基隆市,甚至是桃園市合作,在捷運、火車與客運的沿線,蓋出低於市價、但也符合建築行情的住宅,就成為現階段相對折衷的做法。
問題是,有太多的彈頭學者與網路鍵盤手,總是刻意忽略現實環境,一昧要求打房要打到見血見骨,才算居住正義。
但請問,以台北市一戶30坪、單價60萬的房子來說,就算房價打7折,原本買不起房的社會新鮮人,難道就會因此買得起房子嗎?
更嚴重的是,如果政府真的狠下心追求這種極端正義,那麼,必然會演變成「買不起的人依舊買不起」、「有房產的中產階級走向赤貧化」的雙輸局面。這種剝削所有人利益,把你我都打到一窮二白的結果,除能發洩仇富心態外,對追求真正的居住正義,有任何一點幫助嗎?恐怕是沒有吧。